首页 | 本院概况 | 党群之窗 | 师资队伍 | 学生工作 | 本科教育 | 研究生培养 | 科学研究 | 文化建设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文章内容
当前位置: 首页>>党群之窗>>党建动态>>正文

【先进事迹学习】学习沈汝波——一个老兵的承诺(2)
2017-09-04 15:47   审核人:

一个老兵的承诺

来源:秦皇岛日报记者 康松乔 李宏伟 孙文志 王鸽

初心篇: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1978年2月22日,是我一生难忘的日子。这天我接到了入伍通知书,一夜没有合眼,非常激动。”在这天日记的页边上,沈汝波标上了这样几个字:人生转折点。
   1978年,一个18岁的年轻人走进军营,带着他和父亲两代人的心愿。
  沈汝波出生在山东临清,家里兄妹五个,他是老大。家境贫寒,于是他早早帮父母分担养家的责任。
  “汝波从小就听话,特别照顾弟弟妹妹。家里很穷,他很小就跟我们干活儿养家。”尽管沈汝波常说自己小时,因为奶奶宠着挺娇气的,但在母亲邢培贵眼里,他是个懂事的孩子,放了学就回家做饭,照顾弟弟妹妹。父母每天一回家,就能吃上他端来的热乎饭。“有时看他小脸被烟熏得跟小鬼似的,我真是又想笑又想哭!”
  13岁时,沈汝波就常和父母一起去西窑拉砖挣钱,瘦小的身上,常常是这里一条血道子,那里一个血泡。
  15岁时,因为家里穷,沈汝波无奈辍学,去菌肥厂干了两年零活儿。因为踏实肯干,厂领导经常夸“这个小伙子好”。为了补贴家用,他养了几只兔子,卖了大的买小的,来回倒,攒点零钱给家里买油买盐,自己一点儿也舍不得花。
  “我哥小时候就热心,谁家有点事,总去帮忙。”在弟弟沈汝肖记忆里,当年的哥哥闲不住,不是帮这家种种地,就是帮那家拢拢柴火。
  “认吃亏,别占便宜。”这句父母从小经常叮嘱的话,沈汝波一直记在心里。“父亲做了20多年生产队长,从来不占队里一点便宜。我还记得队里安排派饭时,到谁家,谁家能跟着吃点好的,但父亲从来不往自己家安排。他还常教育我,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努力做好。”
  贫困的家庭,却让朴素的做人道理打小在沈汝波心里扎了根。
  1977年末,部队来沈汝波的家乡征兵,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在那个年代,能够当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去保家卫国,是所有年轻人心中无上荣光的事,沈汝波也不例外。而且在他心里,对军营还藏着另外一份情结。
  “父亲说,他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不能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从沈汝波记事起,就常听父亲念叨从前的事。父亲小的时候,家里很穷,总是上顿不接下顿,孩子们常常饿得站都站不起来。父亲6岁那年,爷爷被保长一顿毒打,回来后再没站起来,不久就离开人世。爷爷一走,家里的顶梁柱没了,留下奶奶和5个幼小的孩子。为了生存,奶奶去给地主家当奶妈,两个姑姑被卖到济宁去给人当童养媳。直到解放,奶奶、姑姑被解救,一家人才团圆。
  “父亲常说,没有共产党、解放军,就没有咱家。”沈汝波说,父亲小时候就爱跟在解放军战士后头跑,特别想当兵,但因为是家里独生子,按规定不能参军,所以未能如愿。“这也成了父亲一生的遗憾。我们兄妹五个,我是老大,所以特别想替父亲圆了这个梦,参军报效祖国。”
  也许是命运要帮助父子俩弥补上这份遗憾,这次征兵,沈汝波家乡有73个年轻人报名,但是只选三个人,而他幸运地成为三人中的一个。
  “1978年2月22日,是我一生难忘的日子。这天我接到了入伍通知书,一夜没有合眼,非常激动。”这是沈汝波日记里的一段话。在这天日记的页边上,他标上了这样几个字:人生转折点。
  的确,绿色的军营,正等待一个年轻人发生蜕变,并将引导他走上一条平凡而伟大的奉献之路。
  “你到部队要好好接受锤炼,回报党和解放军的恩情,做一个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临走时,父亲叮嘱他。
  “我一定好好干,争取多干上几年,就当替您参军了。”他对父亲承诺。
  ——“他指着那本《十万个为什么》,说这一生要做10万件好事。我很惊讶,提醒他这可不是几年、十几年能做到的,是要用一辈子做的事。可他说,一定要做到。”
  刚刚进入军营,对于沈汝波来说,一切都是那么新鲜,那么令人激动。但此时的他,只是个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子,还不明白军人两个字意味着什么,有的时候管不住自己,还有的时候想耍点小聪明偷个懒。
  参加新兵训练时,看别人走正步七扭八歪,还有的人顺拐,沈汝波忍不住乐得前仰后合。教官批评了他,可不一会儿,他还是绷不住乐。结果,教官罚他一个人在大太阳底下走了两个小时正步,下来时腿都迈不动了。
  刚练习叠被子时,沈汝波咋也叠不成个豆腐块。他脑筋一转,耍上了小聪明,找来个纸盒塞进被子里,这样一叠就是方方正正的了。检查内务的来了,一开始还夸“看这个新兵叠得多好”,再伸手一摸,露馅了!没跑儿,又遭到领导一顿严厉批评。
  这样的小事现在说起来好笑,但在当时对沈汝波是深刻的教训。他也因此明白,自己不再是普通的农村孩子,而是一名军人,要忠于职守,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在部队的大熔炉里一步步成长为一名真正的军人。
  而军营真正带给千千万万和沈汝波一样的年轻人的,绝不仅仅是健壮的体魄和严明的纪律性,还有钢铁般的意志、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多年以来,学雷锋做好事都是部队里的优良传统。沈汝波所在的炮十师三十三团七连炮四班是“英雄师”里的“英雄班”,班长是连里的“学雷锋标兵”,经常为当地居民做好事。入伍后,沈汝波和其他新兵很快就被部队的学雷锋氛围感染,在老兵的带动下,大家有活儿都抢着干,生怕落在别人后头。
  “那时候就是这种氛围,人人抢着做好事,有啥活儿干不上都睡不好觉。学习雷锋、董存瑞、黄继光,大家都讲个无私奉献、不怕牺牲。”在这样的氛围里,沈汝波也暗暗下定决心,要像雷锋一样,为人民做一辈子的好事。从扫院子、扫走廊这样的小事开始,他把自己的决心一步步落实到行动上,很快成为新兵中表现最出色的一个,经常得到表扬。越表扬,他的动力就越足。
  “沈汝波入伍时,是我亲自把他接来的。虽然我跟他相处只有一年多时间,但他是令我记忆最深刻的一个战友。”指导员靖贵山还记得,当年的那个小战士,尽管体质不是那么好,但训练刻苦,军事技术一流,工作起来积极肯干,特别在学雷锋方面表现尤为突出。“这个战士非常可爱,一有时间总是琢磨如何帮助别人,做好事。”
  看到沈汝波积极要求上进,靖贵山格外关注他,几次找他谈话,鼓励他继续努力,学好军事技术的同时,多去学雷锋做好事,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一次谈话时,靖贵山提到毛泽东的一句话,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这在沈汝波的心里激起了波澜。是啊,怎样才能督促自己,一辈子把做好事坚持下去?目光所及,他被书架上的一本书吸引,“《十万个为什么》,那么我能不能在一生里,完成10万件好事?”
  “他指着那本《十万个为什么》说,这一生我要做10万件好事。我很惊讶,提醒他这可不是几年、十几年能做到的,是要用一辈子做的事。可他说,一定要做到。”尽管已经过去近40年,这一幕在靖贵山脑海里依然清晰。
  几天后,靖贵山把沈汝波下决心一辈子做10万件好事的事情在全连做了表扬,号召大家向他学习。当时有的人很佩服他,但也有的人觉得这不过是年轻人一时心血来潮,肯定坚持不下去。
  的确,在那个年代,年轻人许下类似的豪言壮语并不鲜见,但随着时过境迁,很多人也就渐渐淡忘了。可沈汝波却真的把他的诺言,用一辈子时间来兑现。从许下诺言那天起,他给自己下了任务,每天至少做4件好事,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做一件好事画上一笔,检验、督促自己去完成任务。
  10万件好事,是一句誓言、一个目标、一种约束、一份激励、一场考验。尽管这一“量化”做好事的方式曾遭到个别人的非议,但对于沈汝波来说,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自我鞭策。经年累月,他做好事的决心更加坚定,为人民服务的足迹更加清晰。
  ——他没白天没黑夜地“长”在猪圈里,四处捡来破盆旧桶,用沥青堵上漏洞,给每头猪单独进食,避免交叉传染。他四处请教治疗方法,打针、撒白灰……经过他精心治疗和照顾,病倒的猪一头头站了起来。
  就像雷锋口中那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在部队6年,沈汝波换了6个岗位,养猪、养鸡、挖煤、种菜……哪里有需要,哪里最脏最累,他就毫无怨言地去哪里,而且在每一个岗位上,表现都非常出色。
  入伍第一年在炮班,他刻苦钻研军事技术,各项任务都抢着干,获得了“全能炮手”的称号。
  入伍第二年,为了改善伙食,连队里买了一批小鸡、小鸭。可是战士们都是十七八岁的大小伙子,养鸡养鸭的活儿谁爱干?领导把这个任务安排给了沈汝波,他也有点犹豫,不是不爱干,而是担心自己没经验,干不好。领导说:“你是新兵里表现最好的,交给你,我们放心。”
  养鸡养鸭绝不是个轻巧活。每天,沈汝波都得去野地里挖上几大筐野菜,回来后一点点剁碎喂给小鸡小鸭。没多久,他发现了个怪现象,小鸡小鸭的数量怎么总在减少。仔细一观察,原来驻地附近的黄鼠狼多,一到夜里,就钻到鸡舍里饱餐一顿。为了保护小鸡小鸭,他索性把行李搬到鸡舍里,一住就是一个半月。
  “白天得挖菜喂食,挺累的。晚上满鸡舍都是叽叽喳喳的,根本睡不着。”虽然辛苦,但看着小鸡小鸭一天天长大,几个月后,战士们吃上了新鲜的鸡蛋、鸭蛋,沈汝波的心里别提有多高兴。每天,他把新下的鸡蛋、鸭蛋一个个编上号,精心保存好。
  入伍第三年,连队养猪的饲养员复员了。因为养鸡养得好,领导又相中了他。
  “大家来参军,都愿意学点技术。养猪这个活儿,又脏又累,还学不到什么技术,一般人都不愿意干。大小伙子,谁愿意整天一身臭味儿啊,但沈汝波没有怨言地干了,而且兢兢业业。”当年的司务长施殿武还记得,那时每天都能看到沈汝波一趟趟挑着发着异味的泔水,从食堂送到几百米外的猪圈去喂猪。因为认真细心,他的猪养得又大又胖,团里还专门组织别的连队来参观取经。
  一天,因为身上长了个瘤子,沈汝波正在医院里等待做手术,连长急匆匆地来了,带来一个坏消息:连队的56头猪传染上了口蹄疫,都趴下了。沈汝波一听,急了,起身就要回部队。
  “明天就要手术了,你不能走。”医生拦住他。
  “不行,全连战士靠它们补充营养呢,说啥我得回去。”他回答得斩钉截铁。
  拖着虚弱的身体回到部队,沈汝波连宿舍都没进,直接奔向猪圈。看到一头头病恹恹趴在地上的猪,他心急如焚。接下来的几天,他没白天没黑夜地“长”在猪圈里,四处捡来破盆旧桶,用沥青堵上漏洞,给每头猪单独进食,避免交叉传染。他四处请教治疗方法,打针、撒白灰……经过他精心治疗和照顾,病倒的猪一头头站了起来。这次闹口蹄疫,别的连队猪死了一大半,而他养的猪竟然全部存活。
  留守连队种菜时,他用在山上看菜地的空闲时间捡牛粪做肥料,堆成一座小山。
  当护林员时,他像呵护孩子一样精心照顾每一棵小树,一趟趟从河沟挑水浇。别的连队新栽小树成活率75%,他创造了97%成活率的“奇迹”,得到团里和师部的表彰。
  “干一行爱一行标兵”“老黄牛”“优秀护林员”……在部队6年,他受到大大小小表彰600多次。入伍第三年,因为表现出色,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同批新兵中最早入党的人之一。
  从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更在他心中扎下了根。
  ——“好事做得多了,战士们见到沈汝波,不叫他名字了,都喊他雷锋。”
  尽管在部队工作忙、训练辛苦,但沈汝波一有闲暇时间,就去帮战友和驻地百姓做好事。他承诺的10万件好事,在部队里完成了8600多件。
  虽然已经阔别多年,但提起沈汝波在部队做过的好事,老战友们依然如数家珍。
  “他这个人做好事不图名不图利,你表扬也好,不表扬也好,我都是这样做。”在老战友李成峰的印象里,沈汝波是别人怎么早也早不过他的那个人。“在部队学雷锋做好事氛围特别浓,大家都比较积极,但他总是比我们早一步。每次扫雪、扫院子,我们到时,他基本扫差不多了。做好事总是抢在大家前头,给我们做出了榜样。”
  “喂猪这个工作非常埋汰,臭烘烘的,还非常累,谁也不愿意干。但他不怕吃苦,不怕脏累,给我印象很深。出于敬佩,我也常去帮他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儿。”李成峰的眼前,仿佛又出现了那个拎着扫帚、挑着泔水的忙碌身影。
  “他给我的印象非常勤恳,闲不住。细小的事他都能想到,并主动去做。在我们连队他做好事最多,经常受表扬。”李春泽入伍比沈汝波晚一年,两人共同在一个班服役了5年。他还清楚地记得,冬天宿舍里烧炉子取暖,每天沈汝波都第一个起来,掏炉灰、生炉子,打扫卫生。
  “他平时训练非常刻苦,在掌握军事要领上比较熟练。我们是新兵,他用业余时间给我们做示范,把自己学到的技术毫无保留地教给我们。”这件事,同样让李春泽记忆深刻。“他复员之后在秦皇岛能继续做好事,被树为道德模范、优秀共产党员,咱认为他当之无愧,也不是偶然的,是军人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给病号送饭,帮新兵洗衣服,去炊事班帮厨……在战友们的记忆里,这样的好事数也数不完。
  “说得到,做得到,全心全意要为人民立功劳……”这首歌,是沈汝波在部队最喜欢听、听进心里的歌。
  一年冬天,沈汝波在驻地附近遇到一位打水的老人。老人行动不方便,井口又结了冰,很危险。他赶紧上前帮忙打了水,又一直送到家。聊天中,沈汝波得知,老人家里无儿无女,他和老伴都已年过七旬,又都有病,日子过得非常艰难。
  “大爷大娘,以后我就是你们的孩子。”
  从那以后,沈汝波时常出现在老人家里,挑水扫院子,擦窗户洗衣服,啥都干,还用自己省下的津贴为他们买药看病。
  “孩子,真不知道咋谢你,你真是我们的亲人啊。”大娘常拉着沈汝波的手,泪眼婆娑。
  这件事,沈汝波从未和任何人提起。但因为那段时间总往老人家里跑,部队里有人犯了怀疑:这小子是不是和当地的姑娘搞上对象了?这可是违反纪律的。后来部队派人一调查,才让这件好事浮出水面。
  类似的好事不胜枚举。
  有一次,沈汝波在护林时,看到一位老大娘背着捡来的一大捆树枝特别吃力。
  “大娘,把这个给我,我年轻,有劲儿。”他三步并作两步跑过去,不容分说地把树枝背到自己身上,一直送到5里地外的大娘家。
  大娘要留下他吃饭,他说啥也没吃。不过等他回到连队时,已经错过了晚饭时间,只好空着肚子饿了一晚上。
  农忙季节,沈汝波常带着战友到附近屯里,帮助五保户、困难户种菜、浇水。当地的村干部和村民为此特地到部队感谢他,称赞他是部队的活雷锋。
  “好事做得多了,战士们见到沈汝波,不叫他名字了,都喊他雷锋。虽然有时带着点开玩笑,但也证明了大家对他的认可。一些新兵在他的影响下,也开始主动做好事。”提起这些事,老战友们依然津津乐道。因为表现突出,沈汝波多次被部队评为“学雷锋先进分子”。
  6年的军营生涯,把沈汝波从一个毛头小子培养成一个真正的军人和共产党员,赋予了他敢于承担、有困难冲在前的勇气和不计较个人得失、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精神以及坚持到底的毅力。
  “我虽然离开了部队,但还是个兵,还要保持军人本色,在党和国家、人民需要时奉献牺牲,在党和国家、人民的利益前舍弃自我,一言一行严格要求自己,一心一意服务百姓、服务社会。”在沈汝波心里,绿色的军装,是他一生的底色,不管身份怎么变,诺言不变,军人的“内核”不变。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那句军营里许下的诺言,注定将陪伴他一生。


 【返回迎新专题首页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资源与材料学院  地址:河北省秦皇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泰山路143号
电话:0335-8057908  邮编:066004
ICP备案号:冀ICP备字05002793号

扫描关注资材学院官方微信东秦紫菜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