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与材料学院现有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冶金工程、功能材料、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和资源勘查工程7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专业1个,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1194人。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材料学和先进能源材料与装置二级学科博士点招收博士研究生,在材料学、材料加工、材料工程、冶金工程、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工程力学和矿产普查与勘探等8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招收硕士研究生。
学院现有教师100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21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2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河北省杰出青年基金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培育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培育1人,河北省高等学校材料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河北省“新世纪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2人,第三层次人选7人次,河北省五四奖章提名奖1人。国家科技进步奖1人,省部级奖10余人次。专业课教师100%具有博士学位,全部毕业于211、985重点高校和中科院等科研院所。师资队伍学缘丰富、结构合理,具有较高的科研和教学水平。
学院科研实力雄厚,拥有1个省重点实验室——河北省电介质与电解质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4个市级重点实验室——秦皇岛市电子信息与能源材料重点实验室、秦皇岛市资源清洁转化与高效利用重点实验室、秦皇岛市节水治污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和秦皇岛市纳米材料与光电催化重点实验室及应用地质研究所等8个校级特色研究机构。
近五年承担科研项目200余项,其中国家973项目5项,国家863项目3项,国家自然基金20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项目2项,教育部博士点新教师基金1项,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82项,厅级项目19项,市级及其它项目70余项,年均科研经费七百多万元。在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SCI、EI或ISTP检索200余篇,专利70余项。
院级综合实验平台下设26个专业实验室,服务于教学、科研及各级各类科技创新竞赛,拥有先进的大型分析测试设备和类型齐备的加工设备,可满足材料制备、环境取样、矿石切片、地理生态、分析表征、物化性能评价的需要。
目前拥有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转靶X-射线衍射仪、数字网络互动金相教学系统、安捷伦射频阻抗/材料分析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焊接机器人、立式连铸装置、转炉机电一体化物理模型、350二辊可逆热轧机、等离子喷涂设备、微弧氧化设备、全自动倒置金相显微镜、振动样品磁强计、纳米非晶甩带装置、中型计算服务器、地理信息系统、环境监测评价、军用级遥感数据平台、地质勘探和岩样矿相观测等仪器、设备和系统1900余台套,设备总值超过4380余万元。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的实习实践,共有28个实践教育基地为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完整的工艺流程,使学生能将理论联系实际。已与秦皇岛市环境监测站、秦皇岛市第一污水处理厂、耀华玻璃、奥格型材、天秦塑胶、燕山大学机械厂、宏岳塑胶、星箭玻璃以及爱迪特高技术陶瓷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践基地,为学生的实习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此外,学院与东北大学材料学院、冶金学院,清华大学材料学院和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单位建立了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
学院一直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任务,坚持厚基础、重实践、强素质、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考研率在全校名列前茅,其中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考研率超过50%,位居我校所有专业考研率首位。各类科技竞赛学生参与率在60%以上,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中国大学生铸造工艺设计大赛、全国高校大学生金相大赛等各类创新创业比赛中屡获佳绩,共有164人次获得省级奖项,其中国家级奖项<span style="lang="EN-US">57人次。
专业设置: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等材料领域的科学与工程方面较宽的基础知识,能在各种材料的制备、加工成型、材料结构与性能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与教学、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技术改造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人才。
主要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电工学、工程力学、固体物理、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力学性能、材料物理性能、材料研究方法、固态相变、金属材料学、无机材料科学基础、陶瓷材料学、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等。
毕业生适应范围:在航空航天、材料、机械、冶金、汽车、电子、交通和建筑等企业从事材料的生产、质量检验、工艺与设备设计、新材料的研究与开发以及经营管理工作,同时适用于高等学校、科研单位从事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以及政府部门从事行政管理、质量监督等工作。此外,可以继续攻读材料科学与工程以及相关工程学科、交叉学科的硕士和博士学位研究生。
功能材料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满足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培养具备材料科学的基础知识和物理学、化学、电子信息和能源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知识,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能源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等学科的相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知识面宽广、综合知识扎实,在功能材料及其器件化专门领域内获得基本训练、创新创业复合型高素质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量子物理、固体物理、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电工学、材料科学基础、材料物理性能、功能材料、半导体物理、材料现代研究方法、薄膜制备技术及器件应用、新能源材料、电化学原理、化学电源原理与工艺学、太阳能电池原理、光伏器件与工程学、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设计与封装工艺等。
毕业生适应范围:掌握化学与物理能源转化、电子信息等功能材料与器件的工艺原理、制备技术及分析测试方法,能够从事多种功能材料设计、制备、表征、改性以及器件化的研究和开发工作。毕业后在能源转化与储存材料、电子信息材料、半导体材料等相关高新技术企事业单位从事研究、材料设计、性能检测、生产使用、技术开发及服务、质量管理和生产管理等工作;适宜到高等学校、科研单位从事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以及政府部门从事行政管理、质量监督等工作;此外可以继续攻读材料科学与工程以及相关的工程学科、交叉学科的硕士和博士学位研究生。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满足国家传统及新型制造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培养具备材料、机械、计算机等领域基础理论知识和液态成型、塑性成型、焊接成型、模具设计、模拟计算专业知识等多学科交叉知识,掌握材料学、机械、自动化、材料压力加工、焊接成型等学科的相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知识面宽广、综合知识扎实,在焊接和塑性成型专门领域内获得基本训练、创新创业复合型高素质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电工学、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CAD/CAM/CAE基础、工程力学、材料成型力学、传热学、材料成型原理、机械设计基础、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材料成型控制基础、金属学及热处理、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材料现代研究方法、塑性加工原理、金属塑性加工学、材料成型模具设计、焊接冶金学、焊接结构、焊接工艺与设备、弧焊电源等。
毕业生适用范围:掌握金属材料的液态成型、塑性成型、模具设计、焊接成型工艺方法和原理及后续的分析检测方法、成型设备的控制技术,能够从事金属材料成型工艺方法、模具设计、模拟计算、设备控制的研究和开发工作。毕业后在机械、汽车、电子、航空航天、轻工、冶金等领域从事材料制备、材料成型工艺与设备、材料成型过程控制、模具设计、设备控制、质量检测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设计制造、生产组织与管理等工作。适宜到科研部门或高等学校从事科研、教学工作。此外还可以继续攻读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以及相近专业的工程学科、交叉学科的硕士和博士学位研究生。
冶金工程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系统掌握钢铁冶金、有色金属冶金工艺过程的基本原理及材料研究、能源开发、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以及管理等交叉学科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既有创新创业能力又有吃苦耐劳精神和服务社会的责任感,能在机械、化工、环保、能源、资源、运输、军工、船舶、建筑、电力等相关领域从事生产、设计、研发、教学、咨询、管理和贸易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无机化学、物理化学、电工学、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工程力学、冶金物理化学、冶金传输原理及反应工程、热工仪表及自动化、金属学及热处理、材料现代研究方法、金属材料学、冶金过程模拟、化工原理、过程装备控制技术及应用、冶金工厂设计基础、钢铁冶金学、钢铁冶金原理、炉外精炼、有色冶金学、电化学原理及应用、有色冶金原理等。
毕业生适应范围:可服务于科研设计院所,高等院校的相关学术领域,国家政府机关有关部委,各类冶金企业从事工程技术、研究、开发、设计、生产管理、技术经济管理和从事国际贸易的高级技术及管理人才。此外还可从事机械,运输,军工,船舶,电工,化工,环保等行业,也可继续攻读本专业领域及相关学科的硕士和博士学位研究生。
环境科学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水环境、大气环境、固体废物污染和防治、污染场地修复、环境影响评价与监测,环境规划与管理等基础知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研究人才。毕业生具有环境工程设计、运营管理、环境规划制定等能力,以及环境科学新理论、新工艺和新设备的研究和开发能力。
主要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环境监测、环境微生物学、环境生物学、环境生态学、环境工程学、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环境化学、环境规划学、环境管理与环境法、环境评价等。
毕业生适应范围:掌握环境监测、环境生态学、环境微生物学、环境化学、环境工程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环境质量评价和系统分析、环境管理、环境规划和管理的初步能力,熟悉与国家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具备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毕业后能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设计单位、科研单位、施工单位、工矿企业、环保部门、政府规划管理等部门从事生产建设、设计、研发、教育和规划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此外毕业生可以继续攻读环境科学及相关专业的硕士与博士研究生。
环境工程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掌握化学、工程理论、微生物等方面的知识,具备水、气、固体废物、声等污染防治和环境规划与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知识,系统掌握环境工程方面的理论,具有进行污染控制工程的设计及运营管理能力,制定环境规划和进行环境管理的能力以及新工艺和新设备的研究和开发能力的环境工程学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工程制图、工程力学、流体力学、电工学、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环境工程原理、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噪声及物理污染控制、环境管理与规划、环境管理系统、环境评价等。
毕业生适应范围:掌握各种环境污染物的监测分析评价方法及其各种治理技术的基本原理,能够从事各种环境污染物治理工艺的设计、设备的选型以及新型治理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工作。毕业后能适合在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环保部门、规划与管理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等从事环境规划、三废治理、工艺设计、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开发及服务、环境管理管理等方面工作;适宜到科研部门或高等学校从事科研、教学工作;此外毕业生可以继续攻读环境科学与工程以及相关的工程学科、交叉学科的硕士和博士学位研究生。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适应国家发展对地质专业的需求,坚持加强基础,兼顾学科前沿,突出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潜力,充分利用学院学科跨度大的优势,注重多学科渗透、交叉。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基础理论扎实、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具备较高综合素质和有志于献身资源、能源事业,从事资源、能源地质研究、勘探与开发方面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主要课程:普通地质学、构造地质学、结晶学与矿物学、岩石学、晶体光学及光性矿物学、古生物学与地史学、矿床学、矿相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矿产勘查学、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地理信息系统、勘查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勘探、遥感地质学、宝石材料学、工程地质学等。
毕业生适应范围: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掌握并能综合运用各种现代地质理论及技术方法,胜任在资源勘查、管理等部门从事各类资源勘查、评价、管理方面的工作,具有在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等领域工作的能力,此外毕业生可以继续攻读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以及相关的工程学科、交叉学科的硕士和博士学位研究生。
资源与材料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地址:综合实验楼 1324
资源与材料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电话:0335-8057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