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王志远发表在《Applied Surface Science》的研究成果入选ESI高被引论文

编辑:徐大越 发布时间:2020-09-14 15:10 浏览次数:

储能材料的开发是推进大规模储能装置及电动汽车发展的必要保障。当下,面对锂资源紧缺,价格居高不下的现状,新型储能材料及器件的研究成为当前电化学领域及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钠离子电池因原料储备丰富,电化学性能优异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但由于钠离子质量和尺寸都较大,开发兼具高容量、长寿命、大倍率、低成本、适用于储钠的电极材料仍极具挑战。

近期,王志远所在团队采用双模板辅助的冷冻干燥法制备了分级多孔碳结构,他们巧妙地将硼酸同时用作掺杂剂以及造孔剂,在NaCl一级模板制备的三维多孔碳网络的基础上,实现了二级微孔的并入,这一结构大大缓解了碳基材料在离子半径较大的Na+脱嵌过程中的体积变化,同时增大了对电解液的浸润性,产生了更多的缺陷位点,进而极大地提高了材料的化学反应动力学速率和储钠性能。通过不同扫速下的CV测试,进一步揭示了材料的存储机制,其中赝电容的贡献合理地解释了材料优异的快速充放电能力。这一研究为电极结构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为探索非晶多缺陷碳材料的储能机理奠定了基础。相关成果发表在《Applied Surface Science》(464 (2019) 422–428,影响因子:6.182),“In situ double-template fabrication of boron-doped 3D hierarchical porous carbon network as anode materials for Li- and Na-ion batteries”入选ESI高被引论文。东北大学为第一单位,王志远为通讯作者。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apsusc.2018.09.035